当前位置:首页 > 云阳县 > 空中客车展示氢动力零排放发动机 正文

空中客车展示氢动力零排放发动机

来源:鸥水相依网   作者:张茵   时间:2025-04-05 12:33:15

然道莫精纯于孔子,天地之运,后起者胜。

在李裕群教授讲述邺城地区石窟寺时,在场听众宛然回到了当时的佛教生活场景。萨尔吉在工作坊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皈依谈起,运用梵、巴利、藏语文献,讨论缘起法颂的渊流变化,从而把这个看似简单的偈颂,还原到印度佛教史的复杂背景之中,揭示其不断深化的思想内涵与宗教功能。

空中客车展示氢动力零排放发动机

但其不利的方面,往往会与佛教本来的思想结构存在较大的距离,尤其是会抹杀不同宗派、不同传统、不同时期佛教之间的差异。现在有一批学者把精力放在南北朝佛学研究,敦煌遗书可能会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。惟善法师对有部思想的研究,也是建立在对梵文佛典的解读基础上。在彼此的讨论中,大家也注意到佛教解经学的想法。譬如,天台宗主要依据《法华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华严宗主要依据《华严经》、《起信论》,即使是声称教外别传的禅宗,实际上也与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的关系密不可分。

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,他们的解经,主要包括开题与消文。近些年在这方面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,是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识读、整理地论宗文献,已经出版《藏外地论宗文献集成》(青木隆、方广锠、池田将则、石井公成、山口弘江整理,韩国金刚大学2012年版),第二册不久前也已正式出版。〈入关语录〉中「冲漠无朕」句的本根枝叶之喻,以及「物有本末」句,都可以从形而上、形而下的角度来理解。

8.明.祝允明,《祝子罪知录》卷七,《续修四库全书》第1122册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),页626。朱伯崑先生即指出,程颐「一方面继承了王弼派的取义说,主以义理统帅物象,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忘象说,提出『假象以显义』或『因象以明理』……从而同王弼说区别开来。程颢将杜氏所说,与《系辞》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、「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」的说法关联在一起,将道与阴阳的分离,视为形而上、形而下的分离。〈入关语录〉曾记载程颐这样一条语录:「寂然不动」,万物森然已具在。

【13】程颐在回信中,认为《西铭》阐明了「理一分殊」的道理,没有弊病。【4】倘若仅以个别字句相似,而说这一命题是从华严宗来的,似乎论据不足。

空中客车展示氢动力零排放发动机

27.牟宗三,《心体与性体》(二)(台北:联经出版公司,2003),页368。程颐遂以寂、感重新解释心之体用,试图阐明自己本末一贯的学理,然而此解来自易学注疏,不甚契合《中庸》文本。吕大临于元祐九年去世,与程颐对《中庸》的争论应在程颢去世之后。与此同时,道教重玄学者也以体用术语讨论道体之有无,如梁、陈之际的「玄靖法师」藏矜即已有娴熟运用。

本末结构实际上是以树木之根与枝叶为隐喻,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,所指喻的两个范畴层次不同,却又贯通一体,其中,前者是后者的终极依据,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征。平等、差别相即相融,是华严宗体用观的基本内容,也是其特有的观念。」(《二程集》,页198。从字面意思看,法藏认为体用相即,理事互融,与程颐的「体用一源」所指涉的理、象的一源,确实可以互通。

5.朱伯崑,〈谈宋明理学中的体用一原观〉,《中国哲学史》《中国哲学史》1(1992.4):76。但朱先生同时又说,程颐的这种体用观「当是受到佛教《大乘起信论》和华严宗教义的启发」,并引《华严经义海百门》中「法无分齐,现必同时。

空中客车展示氢动力零排放发动机

既是涂辙,却只是一个涂辙。23.程颢、程颐,《二程集》,页605。

用则波涛鼎沸,全真体以运行。」【34】终极依据是无形可见的,必须以可见、可知之象来体现出来。一直到元丰三年,程颐对体用的理解都停留在第一种上,这也是他早期对体用的基本看法。这个有趣的误会表明,他对以平等为体,差别为用的体用观非常陌生。由理事互融故,体用自在。但紧接着,他却将「有体而无用」当作另一个问题来回应,说《西铭》「本为用也」,把「用」理解为学者们对《西铭》的运用,则「体」自然是《西铭》所阐述之道理,这是将「体用」理解为客体及其功用,是出于对杨时所谓「体用」的误会。

这里说程颐的本末结构以王弼的本末之学为重要来源,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完全等同。程颐注〈干〉卦时说:「理无形也,故假象以显义。

17.程颢、程颐,《二程集》,页587。)12.唐.法藏,《华严经义海百门》卷九,《大正藏》本。

但我们知道,在程颐看来,动静实际上与阴阳是同一层次的,都是对形而下者的表述,【11】他不可能认为「静」属于「理」,故而土田氏之说仍有可怀疑处。 摘要:历来学者认为,程颐「体用一源」的命题与华严宗体用观有很大渊源,然而华严宗的「体」与「用」有其固定「平等」与「差别」之意涵,论者往往忽视此点。

)晚年所作《易传》又说:「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。以一视同仁为「体」,当非偶然。梁沈绩为萧衍〈立神明成佛义记〉作注,云:「既有其体,便有其用。杨时以「平施」为「仁」,认为《西铭》所体现的「民胞物与」的境界,过于强调一体之爱,有仁而无义,故而说它「有体而无用」,容易导致兼爱。

如侯外庐先生主编的《宋明理学史》即认为,「『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』与佛教华严宗玄猷、素范的『体用无方,圆融叵测』,法界的『往复无际,动静一源』,大体是相同的。他将心之体用表述为「寂然不动」与「感而遂通」,由于心的安静、活动都属于「已发」,即都属于「感而遂通」,那么作为「未发」的「寂然不动」就不指涉实然之心,而只可能指涉超然之心。

道是体,义是用,配者合也。沈绩这种用法在随后的佛教论著中很少再出现,当时影响最大的体用用例,是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谓体、相、用三大,其中「体」指真如自体,「用」指真如自体所产生的离染成净、以净熏染的解脱作用,即「真如熏习」,具体可分为「自体相熏习」和「用熏习」,前者指众生本有的断除染业的根本能力,后者指佛菩萨证得真如自体后对众生的外缘力,分为化身师友随机教化的「差别缘」、与众生同体真如而平等度脱的「平等缘」。

杜光庭说:「道非阴阳也,在阳则阳,在阴则阴,亦由在天则清,在地则宁,所在皆合,道无不在。其次,「体用一源」除了具有本末结构,还部分地保留了原有的「客观物件及其作用」的意涵。

)33.朱伯崑,〈谈宋明理学中的体用一原观〉,《中国哲学史》《中国哲学史》1(1992.4):76。39.程颢、程颐,《二程集》,页118。因为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文本中找到类似的证据。「寂然不动」既指涉超然层面,就不会与「感而遂通」构成动静关系,也不构成时间上的先后关系。

【9】在他看来,道学与华严宗之关系,有许多暧昧不清之处。」(《二程集》,页1028。

以此反观〈与吕大临论中书〉,可知在程颐看来,未发之「大本」、已发之「达道」也是本末关系的。不过他依然承认,「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」的四字句式与《华严经疏·序》的「往复无际,动静一源」等表达极为相似,只是「在程颐看来,『体』和『静』属『理』,故是『至微者』。

显然,这是在以平等之爱(仁)为体,以差别之宜(义)为用,当是受了佛教影响。」其文集上杂记亦多不纯,想后来见二程了,却好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林忆莲

国内新闻

国际新闻

全网热点